杨凌赛众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对土壤污染的修复和再开发成要问题

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对土壤污染的修复和再开发成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6/12/27 10:22:56点击率:22


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对土壤污染的修复和再开发成要问题


      土壤改良修复网新闻资讯:
      1、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 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烈的反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原来被工业企业占用甚至污染的土地(通常被称为棕地)需要进行再开发,使对污染土地的修复和再开发成为要问题。
      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开展的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 、2.3% 、1.5% 和1.1% 。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世纪末,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为130多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污染而超标,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
      土地污染危害巨大,不仅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公顷,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根据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24个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约548万公顷土壤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对粮食调查发现,重金属Pb,Cd,Hg,As超标率占10%。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2、“爱土工程”,创新土地修复模式
      早在1980年,美国就创立“超级基金法”,向石油、化工等巨头征收化工税,用于清理泄漏的化学物质和有毒垃圾场。2002年,美国又颁布了《棕色地块法》,将污染责任和现在的开发商分开,再通过折价,让开发商有获利的空间,从而促使社会资本介入棕色地块的修复。
      目前,在污染场地的治理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和法律法规体系。缺乏专门的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没有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专章加以规定;相关立法层次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相对较多,法律责任划分不够合理,可操作性差,远远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
      但是,社会各界努力探索土壤污染防治的步伐从未停止。2010年,中环本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扶贫开发协会产业扶贫委员会共同发起土壤修复工程——爱土工程。
     “爱土工程”的目的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科研人员多年科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环保高效产品,对沙漠、盐碱地、干热河谷、废弃矿山等进行改造复耕,对贫瘠、中低产田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对土壤的良性循环利用,从而解决的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同时在人民心目中树立“爱护土地、保护土地、养护土地”的环保理念。
      “爱土工程”分为试点、示范、产业化等三个实施阶段,逐步推进,稳步实施。
      3、中环本源对“爱土工程”的支撑与保障
      中环本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爱土工程”联合发起和主办单位,成立于 2003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土壤修复实践,长期致力于农业用地的土壤改良和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作。同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2011年开始,公司先后在北京、河北、甘肃、湖南、云南等省市承接了工业企业搬迁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方案制定、治理修复工程及环境监理等工作。
     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土壤及水体环境修复的技术研发、应用和工程承包,是一家专业从事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以及监理验收的高新科技环保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从技术咨询、方案设计、采样检测到工程实施及环境监理的“一站式”系统服务。
      公司凭借大的资本运作实力、工程建设经验以及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优势,融合日本、美国等国际先的环境技术和管理理念,以高起点进入环境修复域,同时结合国内污染场地再开发、城市建设等现状,与清华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中科院及环科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展开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修复域的发展,现已成为“土地环境修复域的践行者”。
      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与多项创新产品。例如,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机物污染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其中,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地下水原位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等。有机物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热脱附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地下水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等。
      自主研发的土壤调理剂,对荒漠治理,在高寒、干旱、贫瘠等各种逆境条件下的农作物和退化地生态恢复等方面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新型高效重金属固化剂,弥补了目前国内重金属固化剂效率低、效果差等方面的缺陷;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剂,其优势特性在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修复效率。
      4、“爱土工程”开展以来成绩斐然
     “爱土工程”具有大的组织优势和技术优势。设立以扶贫开发委员会副会长林嘉騋为,由投资单位负责人,以及多年从事农委工作的导干部、国家政策研究机构专家、农业土壤学专家组成的爱土工程导小组。由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导干部及土壤调理剂专利发明人负责的日常办公机构爱土工程办公室。
      “爱土工程”自发起实施以来,在扶贫开发协会、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指导下,得以稳步实施。已经在陕西(洛川)、山西(太原)、广东(广州)、内蒙古(兴安盟)、安徽(宁国)、云南(曲靖)等地设立多个示范基地及工作站,发展志愿人员近千人,2011年、2012年连续被“两会”列为提案并进行了大会发言。《人民日报》、《政协报》、《环境报》、《国土资源报》、《农业日报》等媒体相继关注和报道,并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到土壤改良、土壤修复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中来。
      “爱土工程”先进适用的土地改良技术和创新的土壤修复剂,在变沙漠为良田,改造中低产田,废弃矿山复垦,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盐碱地、荒山、荒坡、滩涂、石漠化土地利用改造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相关产品和技术都已通过了主管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相关产品证书并已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爱土工程”改良的土壤,农作物的产量、品质等都有大幅度改善。如:在山西蔬菜产量增加20%以上,品质大幅提高;内蒙古经改良后的土壤农作物长势明显好转;辽宁水稻倒春寒干旱的情况下喜获丰收;陕西苹果树使用爱土工程产品,预防和治疗腐烂病效果显著;西藏高海拔高寒地带,经过优化的土壤植被成活率高,绿化效果好;广东在含沙量40%的弃荒地上种植出蔬菜,长势良好。使用土壤改良产品的农作物业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土壤改良科技成果。
      由于“爱土工程”取得的显著效果,得到了数十位国家部级导的关注,同时环保部也发文称“爱土工程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5、“爱土工程”的未来发展规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可见,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高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污染土地的修复和再开发已成为当今一个紧迫的环境和发展问题。问题多、任务重,也正是“爱土工程”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
      未来,“爱土工程”计划从两方面具体实施,一方面是抓专家和技术,团结科研院所的一批专家,由他们对土壤修复中的难题进行科技攻坚,从他们研发出的技术和产品进行遴选,试点通过后再进行推广。从遴选的产品和技术看,国内的好产品、好技术很多,各有各的特点和优点,如针对盐碱地改良的微生物菌肥、有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富集植物等等,只是这些技术和产品还没有推向市场,需要进行产业化运作。
      另一方面是抓终端,抓应用。好的产品和技术只有市场认可才可能推广开来,扶贫协会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将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先让人们对土壤生态修复的理念有个正确认识,然后就是对产品和技术的使用能够较好的把握。只有把两方面沟通好了,专家的产品和技术才能真正落地,“爱土工程”才能在科技指导下顺利开展。
      "爱土工程"规划建设总部示范基地。这是一个以科研中心、培训中心、会展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农业试验区为核心的(四心一区)高科技智慧型农业产业基地。涵盖了农业科研、高科技农业观光、会展、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基地。造就一个以高科技农业技术及产品输出为主的产业集群品。并在产业集群为品基础上,整合区域资源,立足国际化,以品共享为运作方式,挖掘文化内涵,全面打造国际化知名的区域品。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品对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向高层次方向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6、布局冶金企业污染场地修复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指出,未来5年,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结合化解过剩产能,深化区域布局减量调整。特别指出,位于河北境内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立足现有沿海钢铁基地,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置换,实现区域内减量发展。而对于中心城市中的现有钢厂要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搬迁转移等多种选择。
      随着不少钢铁企业的搬迁转移,随之而来的大量土地资源要改变用地性质,场地修复工程量巨大。
      为了避“棕地”问题的发生,需要将土地的经济性、土壤污染治理的费用和时间、城市的再开发计划等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向污染责任者、土地再开发者及居民普及土壤污染的相关知识,使之达到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尤为重要。
      在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棕地已成为社会问题,影响土地的再利用,对工厂持有者的经营、区域的经济活跃度和地方的经济都有一定负面影响。
      “爱土工程”在关注农业用地土壤改良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每年投入数十万科研经费,自主研发或扶植科研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拥有多项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和产品,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重金属废水集成化处理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等这些高新技术都是我们冶金企业环境监测、治理和修复所亟需的技术。
      为了准备应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生态环境压力,“爱土工程”拟联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中钢安全环保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等科研、设计机构成立“冶金企业环境修复技术创新及应用联盟”;并开展“各国冶金企业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汇总分析”、“冶金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腾退土地统计及现状分析”、“重金属及石化污染场地综合修复方案”等课题研究。
      未来,“爱土工程”将在冶金系统中的环境修复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冶金行业土壤污染技术咨询、方案设计、采样检测到工程实施及环境监理的“一站式”服务,助力冶金行业区域布局减量调整。
(土壤改良修复网只为传播信息,无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链接

最新资讯

更多>>

荣誉资质

更多>>
网站名称:杨凌赛众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入口]
杨凌农交所 提供云服务技术支持
杨凌赛众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2016-2020
联系人:门经理 电话:15909208027 QQ号码:729592152 电子邮箱:729592152@qq.com
公司地址:中国陕西合阳轻工业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