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经济组合拳打出 土壤修复资金瓶颈将破除
土壤改良修复网12月27日讯:伴随我国工业化以及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历程,土壤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品”,已经成为我们取得经济成果的巨大代价甚至是“牺牲品”。而修复资金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土壤污染治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消息显示,即将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通过经济手段打破资金瓶颈。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要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实施土壤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土壤安全,切实加建设用地土壤监管”。
2016年5月,被视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纲——《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正式印发,于我国岌岌可危的土壤污染现状而言,堪称一场迟来的“及时雨”。
截至目前,“土十条”颁布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当初业内沸沸扬扬的议论声已经基本散去。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土十条”的出台对于土壤治污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不能“过于乐观”。
既然不容乐观,那就多少有些“悲观”。悲观情绪的主要源头是,地方资金配套缺口较大,商业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多元化投资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项目推动基本上依靠中央资金。据悉,有的省份地方资金到位率甚至只有8%,这严重影响了中央资金的带动作用。
由于污染面积大、修复耗资巨大、修复周期长且收益较低,社会资本投身耕地修复域的动力不足。同时,土壤修复所需资金巨大,很多污染责任企业不具有足够的资金能力来支付土壤修复费用。即使企业破产,也无法支付土壤修复费用,这就无法保证土壤修复的及时性。
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蓝虹曾指出,依据保守的测算,每公顷治理资金低需要9万元,则资金需求为1400多亿元。但蓝虹认为,仅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复成本低的植物修复法,每公顷的修复成本也将达到30万元,耕地修复所需资金总额将高达6万亿元。
都说有钱好办事,可是对土壤修复这种需要大量砸钱的行动,该如何是好?
可喜的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目前已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经环资委25次全体会议,现正式对外征求意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付莎表示,本次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是专门设置了经济措施章节,也是回应了业界的期待。
“我们立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土壤污染资金筹集问题,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加财政投入。另外,我们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规定了基金来源与使用。”付莎调,这两个制度是相对的,因此针对比如政府组织的调查,包括制订标准、科研等常规性工作,希望能够通过财政资金的渠道解决。对于历史遗留的问题,没有办法找到污染责任人的土壤污染场地和地块,可以通过基金的方式解决。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污染问题的治理逻辑,土壤污染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特征决定了土壤治理难以速成,它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事业。资金瓶颈打破之后,仍需切实推进我国土壤环境保护践行“防控在先、治理跟进”的实施路径,同时确保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加快推进,并形成依法行事的格局,如此一来,扭转当前我国日益恶化的土壤污染形势,亦将指日可待。
(土壤改良修复网只为传播信息,无构成投资建议)